使用说明:点击“全屏”可放大地图窗口;双击地图可以放大地图;按住鼠标左键可以拖动地图显示范围;地图左上角“+”可放大“-”可缩小;“上下左右箭头”相当于按住鼠标左键拖动;点击“三维图/二维图/卫星图”可以切换到当前城市的三维地图、二维电子地图或者卫星地图。
基本概况
简介
东方瑞海国际温泉度假村位于旅游强县——山东沂水,居于风景秀丽的沂河河畔,毗邻山东地下大峡谷、沂水雪山彩虹谷、沂水天然地下画廊、沂水地下荧光湖等众多4A级景区。度假村是由山东三众集团和山东兴盛矿业集团联合投资建设的温泉地产项目,总投资3亿元,占地260亩,分为温泉酒店和温泉别墅两部分。度假村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是目前沂水县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休闲度假村。
历史沿革
根据史书记载,沂水县的境域,在夏朝公元前21—16世纪,其北境、东境入青州,其南境入徐州。商朝,沂水地属人方。
西周,沂水地属鲁国。
春秋,沂水地为郓。莒鲁之争后入齐。战国,沂水地为盖。
秦朝,沂水地属琅琊郡莒县。
西汉,沂水地,东境属徐州刺史部琅琊郡东莞县;西境为兖州刺史部泰山郡盖邑;南境为城阳国阳都、东安。
东汉,废城阳国,沂水地属徐州刺史部琅琊国。东汉末年,东莞、盖两县升为郡。
三国,沂水地北境属魏国徐州刺史部东莞郡东莞、东安两县;南境属琅琊国阳都。
晋朝前期,沿用魏国旧制。公元297年(元康七年)又分东莞置东安郡。自永嘉以后(东晋),十六国纷争割据,沂地归属多变。自公元327年(咸和二年)至公元409年(义熙五年),沂水地先后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后赵、前燕、前秦、后燕、南燕等五国所属。南燕慕容德改东莞县为团城。
南北朝时,沂地南北互争,归属时南时北,先后隶属于东徐州、南青州、东安郡、莒州。
隋朝,开皇初,废东安郡,置东安县(治团城)。公元596年(开皇十六年)改名沂水县,别置东安县于古盖县。隋末,废东安县并于沂水县,县属琅琊郡。沂水县名沿用至今。
唐朝,公元622年(武德五年),沂地属莒州,公元634年(贞观八年),废莒州,县属河南道沂州琅琊郡(今临沂)。五代十国时期,沂水地先后隶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均属沂州。
宋朝(北宋),沂水县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
金朝,公元1126年(金太宗天会四年)灭北宋。淮河以北被金占领,县属山东东路莒州。元朝,1234年元灭金,沂地此时归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全中国,沂水县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路莒州。
明朝,明初因之。1376年(洪武九年),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清朝,清初因之。1730年(雍正八年)改属莒州,1734年(雍正十二年),改属沂州府。
民国时期,1913年废府设道,沂水县属岱南道。
1915年改属济宁道。
1925年改属琅琊道。1928年裁道,属山东省。
1936年2月,设山东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沂水县属之。
1939年6月,日本侵略军第二次侵犯沂境,占据沂水城,沂水沦陷。
1940年3月,沂水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中共山东分局直接领导。
1941年2月,属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鲁中区沂蒙专署。
1940年以后,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原沂水县境除中部改为沂中县外,西南部划为沂南县,南部划为沂临边联县,东南部划为沂东县,东北部划为莒沂边县,北部划为沂北县,西北部划为沂源县,而后又几经分合,归属不一,现将沂中、沂北、沂东、莒沂边县的沿革分述如下:1943年8月,沂中、沂东县属山东省行政委员会(省战工会改称)鲁中区行政联合办事处沂蒙专署。
1944年1月,沂北、莒沂边县属沂山专署。1945年7月,沂中县属鲁中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13日,属山东省政府(省行政委员会改称)鲁中行政公署第二专署。
1948年7月17日,属山东省政府鲁中南行政区公署第二专署。
1949年7月,属山东省人民政府鲁中南行政公署沂蒙专署。同年8月恢复沂水县名称。同时,沂北与莒沂(1946年莒沂边改称莒沂)二县合并为莒沂县,属沂蒙专署。
1994年9月7日,撤销黄山铺乡、许家湖乡,设立黄山铺镇、许家湖镇。
1995年12月29日,撤销高庄乡,设立高庄镇。
1997年12月26日,撤销武家洼乡,设立武家洼镇(鲁政函民字[1997]48号)。
1998年12月23日,撤销王庄乡,设立王庄镇(鲁政函民字[1998]41号)。
2000年沂水县辖15个镇16个乡。2000年12月29日,撤销武家洼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沂水镇;撤销善疃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杨庄镇;撤销何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富官庄乡;撤销三十里堡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四十里堡镇;撤销新民官庄乡、下古村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诸葛镇;撤销东于沟乡、泮池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沙沟镇;撤销柴山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龙家圈乡;撤销王庄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夏蔚镇;撤销王家庄子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高庄镇;撤销袁家庄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许家湖镇(鲁政函民字[2000]90号)。即沂水县由15个镇、16个乡调整为13个镇、6个乡:沂水镇(武家洼镇)、四十里堡镇(三十里铺乡)、高桥镇、杨庄镇(善疃乡)、崔家峪镇、姚店子镇、许家湖镇(袁家庄乡)、黄山铺镇、高庄镇(王家庄子乡)、道托乡、富官庄乡(何家庄子乡)、马站镇、沙沟镇(泮池乡、东于沟乡)、泉庄乡、院东头乡、龙家圈乡(柴山乡)、诸葛镇(新民官庄乡、下古村乡)、夏蔚镇(王庄镇)、圈里乡。(括号内的为被撤并的乡镇)
截至2007年12月31日,沂水县辖13个镇、6个乡。
沂水名人
伏湛
(?~37)字惠公,西汉琅琊东武(今沂水县)人。历任太傅、太守、尚书、宰相、大司徒,封为阳都侯,不其县侯。伏湛在军事上反对长途用兵,主张先求内部安定,不宜舍近务远。治理国家,主张礼乐教化为首要措施。
贤者之孝二百四十首·伏湛
向来父学显,别自以家名。
不是能传业,如何著孝声。
伏湛
祖先均硕儒,累世皆明经。
才俊集门下,君王是学生。
伏生承祖训,术业有专攻。
孝信敬尊长,敦亲接弟兄。
既罹王莽乱,复被刘玄惊。
推饭救饥馁,分粮赈困穷。
平原免祸患,百姓获安平。
光武征耆旧,硕彦列上公。
秦德纯
(1893~1963)中国国民党军将领。山东沂水人县后埠东村。字绍文。1916年保定军官学校第二期步兵科毕业 。曾任北京政府陆军第5师团副,皖系参战军第1师参谋。1920年入参谋学校第六期学习。1923年毕业后,在直系军队任豫东防卫参谋长。1924年12月改任国民军第二军第5师参谋长,次年倒戈依附吴佩孚 ,反击国民军。1926年5月任直系第24师师长。1927年3月任第四军军长。后改任冯玉祥第二集团军第二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十三军军长、十四军军长、山东政府主席。1929年11月随宋哲元反蒋,失败后退回陕西。次年参加中原大战,任冯玉祥第二方面军前敌总司令部参谋长。被击败后,改任张学良部第二十九军总参议。1932年起任察哈尔省政府委员兼民政厅厅长。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军事委员会北平分会委员。1935 年 6月,与日军代表土肥原贤二订立丧权辱国的《秦土协定》,根据这一协定,察哈尔省主权大部丧失。同年12月,任冀察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北平市市长,镇压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一集团军总参议、军法执行总监部副总监、兵役部政务次长、军令部次长等职。1946年任国防部次长。1948年底任山东政府主席兼青岛市市长。次年8月去台湾,任“总统府”战略顾问。
李觉
山东沂水县人,中国大学毕业,曾任东北军骑兵师排长.一九三七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晋西游击队营教导员,鲁西军区团政治处主任,冀鲁豫军分区作战处长,旅参谋长.第二野战军司令部作战处长,师长.参加了平汉,渡江等战役.建国后,历任,十八军参谋长,西藏军区参谋长,副司令,第二机械工业部局长,副部长,核工业部顾问.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李觉将军解放初期虽十八军入藏,并作为决策者参与了西藏的和平解放,为西藏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建国后李觉将军调任二机部九局局长,负责原子弹的研制开发,李将军和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为两弹一星的成功贡献了毕生的精力.
1993年1月14日原二机部九局的一些老同志在京聚会,为李觉庆贺八十寿辰,两弹一星功勋,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淦昌举杯向李觉敬酒说,你是中国原子弹研究的第一功臣.
张伯秋
山东沂水人。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科。曾任国民党山东省政府教育厅、实业厅科长,邹平实验县代理县长,山东省战时工作推行委员会常委兼高级审判处处长,国民党山东省政府司法厅厅长。建国后,历任山东省人民法院院长、省政法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山东省第一至三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郝启祯
1947年1月出生,山东省沂水县人。1966年毕业于沂水师范。曾任沂水县文联副主席、沂水县书协副主席、临沂市书协理事等。现为沂水县书协顾问、临沂市书协会员、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市级以上展览并获奖。书法作品曾被收入《羲之杯中国书画大赛获奖作品集》、《中国书画名家博览》和《中国当代书画艺术家传世名典》等书。2002年参加全国老年书画研究会庆祝建军七十五周年书画展览获书法三等奖。自1996年以来,在沂水县城举办了三次“郝启桢《红楼梦诗词》书法展”。2003年秋在临沂市成功举办了“郝启祯《红楼梦》诗词书法展”。
李逵
是中国古代小说《水浒传》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也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
沂州沂水县百丈树人,因打死人而流亡江州,做了个小牢头。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
徐奕
(?-219),三国魏东莞(今山东沂水)人。字季才。汉末避乱江东,孙策礼命之,奕不就,改名微服还本郡。曹操为司空,辟为掾属,从征马超。操还,以奕为丞相长史,镇抚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转雍州刺史,复还为东曹掾。出为魏郡太守。操征孙权,徙奕为留府长史。魏国初建,为尚书,主持官吏选拔,建安二十二年(217)迁尚书令。后转中尉,在职数月,以病乞退,拜谏议大夫,卒。
徐广
(352-425),字野民,东莞(今山东沂水)人。生于晋穆帝永和八年,卒于宋文帝元嘉二年,年七十四岁。家世好学,至广尤精。百家、数术,无不研览。谢玄为兖州,辟从事。孝武帝时,除秘书郎,典校秘书。后为散骑常侍,领著作。初,桓玄篡位,帝出宫,广陪列,悲动左右。及刘裕受禅,恭帝逊位,广哀感涕泗谢晦谓道:“徐公将毋小过?”广道:“君为宋朝佐臣,身乃晋室遗老,忧喜之事,固不同时。”因更欷觑。遂乞归。广尝撰车服仪注及晋纪凡四十六卷,答礼问百余条。有文集十五卷,(见《隋书志》及《两唐书志》)行于世。博览百家,学问精深。谢玄为兖州刺史,辟为从事。谯王司马恬为镇北将军,补其为参军。孝武帝时,任其为秘书郎、典校秘书省。后转员外散骑侍郎,仍领校书。尚书令王殉对其甚器重,荐为祠部郎。后被司马元显荐引为中军参军,迁领军长史。桓玄辅政,任其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初年,奉诏撰写车服仪注,任镇军谘议,领记室,封乐成侯。后转员外散骑常侍,领著作。奉朝廷之命撰写国史。又迁为骁骑将军,领徐州大中正,转正员常侍、大司农,仍领著作。416年(义熙十二年)写成《晋记》,共46卷。不久,迁为秘书监。420年(元熙二年)6月,晋恭帝司马德文禅位于刘裕,东晋灭亡。他悲伤不已,失声痛苦。以年老,求归桑梓。虽至年迈,仍手不释卷,咏读不辍。年74岁,卒于家。还著有《答礼问》等。
徐之才
(492-572),祖籍东莞(今沂水),南北朝时期一代名医。出身世医家庭,其先祖为徐熙,熙之子徐秋夫,秋夫子徐道度及徐叔响,皆以医著名。徐道度之子徐文伯,及同族徐謇,亦皆以医名。后徐謇因故为北朝所俘,终于入仕北朝。徐之才系徐文伯之孙,徐雄的第六子,人又称徐六,也为北朝所俘。而仕北魏,官至西阳王,故又有徐王之称。徐之才,字士茂,五岁诵孝经,八岁略通义旨,十三被召为太学生。他医术高明,在北地名声很大,所撰有《药对》及《小儿方》,尤其对本草药物及方剂研究较深,故而有人把后世之十剂归于徐之才所创。此外,他对妇科也有一定的见解,其《逐月养胎法》实本自先秦时期《青史子》中胎教法而作,对于孕妇之卫生及优生均有重要意义。另外,他还著有《徐王方》、《徐王八世家传效验方》、《徐氏家秘方》及《雷公药对》,惜均已佚。